2025年4月24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成功举办研究论坛第70讲,此次论坛为线上形式。本次论坛的题目是“东亚及东南亚大陆语言量词的类型学研究(A typology of classifier systems in East and mainland Southeast Asia)”,由德国美因茨大学语言学系主任、欧洲科学院院士Walter Bisang教授讲授。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多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线上讲座实况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主任、《民族语文》编辑部主任黄成龙研究员主持。论坛伊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持所务工作的丁赛副所长致辞,她向Bisang教授介绍了研究所的基本情况,并强调语言学科持续与国际学界保持良好的互动。丁赛副所长对Bisang教授的学术分享表示衷心感谢,认为此次讲座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了宝贵平台,同时预祝讲座圆满成功。
黄成龙研究员向与会者介绍了主讲人Walter Bisang教授和与谈人刘丹青教授的学术背景与成就。Walter Bisang教授作为国际知名语言类型学家,在语言类型学及语言接触,特别是在词类、复杂谓语、语法化以及语义学和句法学的交叉研究等领域成就卓著。刘丹青教授是国内语言类型学权威专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语文》主编、全国方言学会会长,在汉语语法学、方言学,理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领域造诣深厚。
主讲人:Walter Bisang教授
与谈人:刘丹青教授
主题讲座中,Bisang教授系统探讨了东亚及东南亚语言中量词的多功能性及其类型学特征。通过对汉语、壮侗语、苗瑶语及泰语、越南语等语言的案例分析,他指出量词不仅具有计数与分类的功能,还承担单数或复数标记、定指或不定指标记、领属标记、关系从句标记和名词化等多种语法功能。此外,量词的使用还与语用学(如越南语中量词强调话语重要性)、信息结构(标记对比话题或焦点)及话语(作为前景化元素高频使用)密切相关。社会文化因素也影响量词的用法,例如泰语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专用量词,以及威宁阿卯苗语中反映说话者身份的特定形式等。Bisang教授还深入探讨了量词系统的语法化路径,强调其多功能性与语言使用场景的深度关联,既承?;∮锓ń巧?,又参与构建社会文化意义。这为理解量词的类型学多样性提供了重要框架。
与谈环节中,刘丹青研究员高度评价了讲座的学术价值,认为本次讲座带来了许多新的语言学知识,尤其是类型学的知识和理论观点,清晰展现了东亚及东南亚语言量词的共性与多样性。讲座基于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等“量词显赫”的语言进行阐述,建议对量词显赫的语言和量词不显著的语言进行对比和分析。
刘丹青教授结合自身研究,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深入拓展并提出四点重要见解。首先,他以“三朵云”为例,指出普通话量词虽具强制性(obligatory),但存在系统性差异:北方汉语(如北京话)??墒÷粤看剩ㄈ纭罢馐直怼薄罢夂⒆印保庖幌窒笤凇段饔渭恰贰抖⑿鄞返裙诺湮南字幸延杏≈?;而南方汉语(如粤语)则严格依赖量词,体现了汉语方言的类型差异。其次,他通过分析“一个五斤的西瓜”“一捆100本的书”等复杂结构,揭示了汉语中多重量词嵌套的语法现象,并以苏州吴语“这个三本书”为例,证明指示词与数量词间必须插入通用量词“个”的语法规则,说明量词功能远超传统分类范畴。第三,针对粤语动词重叠结构(如“看看书”与“看看本书”的对比),他论证了动词重叠对宾语定指性的强制约束作用,强调语境因素对量词功能实现的关键影响,建议对此开展更深入的语用学研究。最后,他探讨了唯一性名词(如“太阳”“脚”)的量词使用问题,指出“个太阳”等表达更多受语用驱动而非严格语义规则,反映了量词系统的灵活性与语境敏感性。这些见解为理解量词的多维功能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Bisang教授对刘丹青教授的讨论进行了理论回应和学术延伸。他从类型学视角指出,名词与量词的语义互动具有系统复杂性,强调必须基于实证语料而非理论预设来分析实际语言使用。以“云”的量词选择为例(如“朵”“片”“层”),他指出不同量词可能凸显名词的不同语义特征(如形状、分布方式等),但这种语义关联需要大规模语料统计验证。Bisang教授将汉语量词系统定位为“规则性”(如强制性搭配)与“灵活性”(如方言变异)的动态平衡体。他特别强调必须采用多维分析框架,同时考察方言变体(如北方话的量词省略现象)和语域差异(如口语的非正式性vs.书面语的规范性)。通过历时比较,他论证了文言文本与现代科技文献在量词使用上的显著差异,揭示语体风格对社会语言实践的重要影响。理论层面,Bisang教授进行了跨语言比较,将汉语量词的定指功能与古德语指示代词的语法化进程相比较。虽然二者都可能经历从具体指称到抽象语法标记的语义演变,但他谨慎指出,汉语量词的演化未必会复制印欧语冠词系统的形成路径。最后,他呼吁学界要重视东亚/东南亚语言中量词功能的类型学独特性(如粤语的准冠词化现象),认为这些特征能为全球语言的语法化研究提供重要参照。
Bisang教授与刘丹青教授的学术交锋,从多重理论视角(包括但不限于形式语言学、功能类型学和社会语言学)揭示了量词系统的复杂性。这种跨学科的学术对话,既深化了对特定语言现象和规律的认识,又为建立更具包容性的语言学理论范式提供了可能。
学术讨论环节,刘丹青教授与参会学者同Bisang教授展开了深入地学术对话,学者们认为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的有机结合,在量词类型学研究领域实现了三重突破:首先,在方法论层面确立了微观方言调查与宏观类型学框架的辩证统一;其次,在分析维度上实现了句法结构规则与语用动态特征的协同考察;再次,在理论意义上重新定位了汉语及东亚语言在全球语言类型学研究中的坐标——这些语言不仅是重要的研究对象,更是检验和重构语言普遍性理论的关键语料库。
论坛主持人黄成龙研究员对本次讲座进行了高度概括,指出其在方法论创新和理论拓展方面的重要价值,并向Bisang教授和刘丹青教授表达了诚挚谢意,本次论坛在严谨且活跃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