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周六)上午,中国世界民族学会2025年春季讲坛以“从部落到国家:非洲的民族国家建构问题”为主题如期开讲。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同志全程莅临讲坛活动并致辞。本次讲坛有幸邀请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主任、非洲研究院(非洲区域国别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鸿武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主任周少青研究员担任与谈人,与主讲嘉宾进行对话。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庄晨燕教授主持讲坛活动。
(赵天晓会长致辞)
赵天晓会长在开场致辞中指出,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国家建构、全球化与区域化交织、文明互鉴与冲突并存的时代课题愈发凸显。在此背景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调整与交叉融合的重要机遇,为世界民族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术沃土。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始终立足学科前沿,以“四季讲坛”为纽带,凝聚学界智慧,深化对全球民族问题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关切。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需,结合2025年4月8日至9日举行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要求,中国世界民族学界应肩负起以下双重使命: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立足中国视角解析全球民族现象;二是以文明对话为路径,推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如今,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非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讲坛聚焦“非洲的民族国家建构”,既是学术命题的深化,更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非文明互鉴的实践回应。
(刘鸿武教授作报告)
刘鸿武教授从“非洲区域国别研究的学术之旅”“非洲现代国家成长的观察思考”“中非合作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三个方面展开对非洲民族国家建构问题的讨论。刘鸿武教授首先与大家分享了四十多年来怀揣温情与敬意不断往返于中国与非洲大陆数十国的人生经历,以及从非洲文化历史研究逐渐走入非洲区域国别研究的学术经历。
其后,刘鸿武教授梳理了15世纪以来近代西方冲击下的非洲政治文化变迁以及非洲大陆从殖民地走向主权独立的现代国家建构历程。在此基础上,刘鸿武教授指出,“政治国家”先于“国民文化”的形成,先人为地建构出国家,再为其生存寻求必要的国民经济基础和文化纽带,是非洲现代国家建构的普遍和基本特点。将新生国家由“离散沙聚之邦”推进为“内聚向心之国”,将分割破碎的众多传统部族社会政治实体逐渐聚合成一个现代统一的民族国家,加速新生国家民族一体化进程,形成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新型国民文化体系,在国家政治合法性与政府管理结构有效性方面走向完善、成熟与稳定,是非洲现代国家建构的普遍任务。这些都是关乎当代非洲大陆社会发展进程与现代化事业的重大现实问题。然而,也要看到,西方在其几百年主导和支配的世界体系中,创设了关于非洲政治的种种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非洲现代国家建构的观念阻碍。近年来,非洲本土思想家对国家建构与社会发展进行反思和探索,产生了本土政治思潮,但整体上力量较为薄弱,难以与西方话语体系抗衡。
刘鸿武教授进一步谈到非洲国家理解的中国发展经验以及非洲对于中国的特殊意义。在他看来,中非比较政治研究要聚焦非洲某一区域或国家,重视知识与思想的时空关联性与地域适应性,具备中非文明发展的时空意识,重视历史的背景、基础、发展与动力,重视因地制宜、分类施治的政治智慧。他特别强调要在行走思考中推进中非比较政治研究,到特定地域、国别的真实环境做长期调研,融入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在“主位与客位”穿梭往来、内外观察。要长期行走非洲、扎根非洲、观察非洲,向非洲人学习的同时坚持中国学术眼光与精神,做好比较研究。关于中非合作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刘鸿武教授指出,要积极推进全球南方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人才培养,破“美西方世界冷战知识体系”高墙深壕,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体系”开阔平台,为全球南方育才、从全球南方引才、到全球南方练才、在全球南方成才。
(周少青研究员与谈)
与谈嘉宾周少青研究员立足于世界民族的学科视角,依照“建国基础—艰难探索—未来道路”的基本线索分析总结了非洲的民族国家建构问题。首先,从非洲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基础来看,被殖民前的非洲是一个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大陆,拥有众多的民族或部落、语言及文化,而来自殖民者的外部力量成为非洲民族国家建构的主要推动者——人为划分的几何线条的边界、强行划分并固化的民族身份、单一的经济结构、现代性等成为殖民者制造的遗产。
其次,从非洲探索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之路的经验教训来看,非洲的民族国家建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身份认同、政治独立和经济合作。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文化多样性和治理挑战,许多国家也面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发展瓶颈,走向真正的国族国家的道路还相当漫长。南非、卢旺达曾经是失败的案例,博茨瓦纳、坦桑尼亚、毛里求斯、加纳则是较为成功的例子。其成功经验的共性包括弱化殖民遗产(如语言、边界争议),构建本土认同;强有力且务实的领导人;包容性制度;资源分配相对公平,避免因贫富差距激化族群矛盾;通过教育、语言或法律手段塑造超越族群的国家认同等等。
最后,从非洲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未来道路来看,周少青研究员认为,上述非洲民族国家建构的“成功”是相对且动态的。民族国家建构是一项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系统性工程,不能靠单纯模仿西方模式或某些南方国家的成功案例。如果说在现代化或经济发展问题上有所谓“后发国家”的提法,那么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可以说“一直在路上”。与其他区域的国家相比,非洲构成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类型群,其内部也可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建构类型。在此意义上,非洲是研究世界民族问题或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富矿”。
(庄晨燕教授主持)
最后的互动环节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石油大学、上海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的与会学者与主讲人、与谈人围绕多个关键议题展开了更为深入的交流探讨。这些议题涵盖了“非洲的法国殖民地问题”“非洲的民族国家建构范式”“中国的知识话语体系建构”“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的国家认同及其民族国家建构”等内容。通过思想碰撞与观点分享,此次讲坛收获了良好的学术成果,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