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资源环境与生态人类学研究室主办的“生态与人文”系列讲座第七讲在321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帆老师做题为“以风土记反思民族志”的学术报告,资源环境与生态人类学研究室主任舒瑜副研究员主持。
讲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首先从“什么是民族志?”谈起,接着讲述反思民族志的三波浪潮,然后回到中国民族志书写的传统实践,主要围绕风土记这一文类展开,最后细致分析风土记的文本内容。风土记展现了一种将“风”(人、事)和“土”(地、物)纳入民族志对象,展现生命-技术-象征结构的整全世界。风土观构成对现代民族志自然观的反思和丰富,有助于真正跳出主-客、我-他等框架,构建一种得以容纳风土万物诸范畴的民族志新可能。
首先,关于如何认识民族志。张帆老师更倾向于将民族志理解为民族志书写者与当地人共在、建立联结、一起学习、理解现实世界的构造及其生成过程,而不是民族志书写者单方面的知识生产过程。这样一种民族志书写不同于将当地人对象化、客体化为被调查对象,造成研究者自我与被研究的他者割裂的实证主义研究。接着,张老师回溯了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反思民族志的三波浪潮,分别是权力批判、表征?;妥罱谋咎迓圩颉U欧鲜χ氐闾致哿吮咎迓圩蚵肪断露悦褡逯臼导挠跋?,本体论转向的核心问题是要超越表征与现实的二分,认识到复数的现实世界的存在,打破西方自然主义认识论支配下“一个自然,多种文化”的表征论认知,超越自然与文化的二分,进入到世界存在的诸本体论认知。
其次,回到中国民族志的书写传统,追溯中国人类学几代学者提出“文化自觉”,运用中国传统思想资源、概念,积极开拓汉语人类学的努力。张帆老师认为汉语人类学不止要用中国的思想资源和概念体系生成基于中国的理论体系,还要重视中国传统的书写实践,像风土记这样的文类文献,其意义在于回到事实本身,风土记不是抽象的哲学思考过程,而是具体的观察过程,这个过程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的观察者怎样体验丰富的现实世界,而不简单是认识世界,是把对世界的体验呈现、书写出来的过程。这对于我们今天去重新书写民族志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因此有必要借助风土记这一文类回顾中国古代民族志对世界的书写和想象。中国古代的史志书写传统本身是一套非常美妙有趣的书写系统,风土记只是其中一类文本,它致力于将丰富的现实和感受现实的作者联结起来,所以才会产生“风土”的说法,风土记能够更丰富地去展现诸本体论的存在,而不仅仅是对认识论的展现。在这个意义上,风土记其实很早就实现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本体论转向。
最后,细致讨论风土记文本。张帆老师认为,相比风土记所代表的中国古代山川地理风俗史志的书写文本,现代民族志书写的世界已经大大窄化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我们今天探索民族志书写新的可能性就是要去构建万物连接的现实世界,就需要观察万物不一样的方法,风土记就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风土”这一概念在学术史上有很多讨论,中国的“风土”概念在汉语文献中出现得非常早。早在周代就有风土仪式,即一种为土壤增产的乐舞巫术。风土观念下的人是与风土紧密联系的共感结构。“风土”强调生命展开于其中的川河领障以及将养生息的物类气节,将人视作风土滋养下的人,而非悬挂于符号象征之网或束缚于社会制度之中的个体,强调人与自然、心与物的连续性而非断裂性。
张帆老师以《真腊风土记》和《连阳八排风土记》这两个保存完整的风土记文本为例,具体阐述风土记与民族志的异同。风土记不同于民族志的地方在于,它是围绕风土而非民族形成的记录,是一种对生命-技术-象征结构的整体性考察。风土记有助于我们将自然重新纳入对生命的理解,将超自然存在重新纳入对社会的理解,从而超越象征体系或社会制度与物质现实的对立,超越民族志“人间主义”的考察。再者,风土记蕴含着一种关联性的他者观,这使得风土记展现出跨区域和跨文明的比较视野,在对关联的重视下肯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借鉴和交融过程,从而形成一种从自我出发又非自我中心主义式的比较视野。
张老师总结到风土记指向一种从中国出发的“另类”观看之道,也指出一种从风土出发的观看“另类”之道,展现出对人、物、神之间广义关联的关注。风土记作为围绕风土展开的观察和记录,使我们得以跳出主-客、我-他、心-物、文化-自然等对立,实现从有形到无形、推己及他/它、贴近人心的考察,从而构建一个得以容纳新范畴的民族志。
讲座的最后,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与会者们积极提问,围绕如何在当下的田野调查中实践和书写风土记,风土记能否突破马林诺夫斯基开创的科学民族志范式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