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下午,“翁独健学术讲座”第九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族所”)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民族史学会主办,民族所民族历史研究室承办,主讲嘉宾为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鸿宾教授,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学刊》杂志社副总编辑冯金忠研究员担任评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党委书记、中国民族史学会赵天晓会长出席本次学术活动,来自民族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科研机构与高校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共4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讲座由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民族所民族历史研究室主任彭丰文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党委书记、中国民族史学会赵天晓会长出席讲座活动
彭丰文首先介绍了本次主讲人李鸿宾教授、评议人冯金忠研究员的学术履历以及他们在民族史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与重要成果,同时向与会学者介绍了“翁独健学术讲座”创办的背景、宗旨与目标?!拔潭澜⊙踅沧贝窗煊?021年,旨在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史老前辈翁独健先生的学术精神,推动中国民族史研究深入发展,促进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至今已成功举办九讲,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鸿宾教授演讲中
本次讲座题目为《唐朝权力的结构性建设与拆分——兼论河朔藩镇割据造成的长远影响》。李鸿宾教授首先介绍了唐朝之前河朔区位在历史上的不同展现?!拔搴笔逼冢铀返厍恢笔遣煌孔褰⒄ǖ牡赜蛞劳谢蛞桓龅厍缘恼辶⒆愕?。北魏分裂后,河朔又成为东魏和北齐政权依凭的核心。隋唐统一后,河朔自立的地位就被一统化的权力结构所破解。
其次,李鸿宾教授在讲座中分析了唐朝前期权力结构的塑造,认为唐朝依托“关陇集团”和“关中本位政策”,确立以关中为核心腹地的全国性权力布局,确立了统辖长城南北、融农耕游牧为一家的“大一统”王朝格局。唐朝选择关中作为都城,是基于地缘政治、天下势力分布及北方草原势力崛起的考量。李鸿宾教授强调,唐代河朔地区成为东北部战略制衡点,与太原构成北部防线。然而,随着周边部族势力反复,唐朝权力结构被破解,河朔节镇拥兵自重、自行割据,削弱了“大一统”王朝结构。河朔节镇的割据与朝廷争权,将唐朝重心拉向东部,最终落居在朱温势力的核心即汴梁。
最后,李鸿宾教授探讨了唐朝后期河朔区位的历史走向,认为河朔的地位呈现出区域性和整体性互换之相貌。河朔藩镇割据对朝廷造成的震荡迫使长安全力应对,加之河朔诸镇内部矛盾,使得河朔无法聚合有效力量抗衡长安。随着契丹辽朝的建立,河朔卷入辽与北宋、金与南宋的争衡之中,成为竞争的重要对象。河朔地区的存在端赖各强权之意旨,一旦均势被打破,就会被强权据为己有。在元朝框架下,河朔从攻防前沿变成京畿腹地,其地位转换值得深思。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学刊》杂志社副总编辑冯金忠研究员对演讲进行评议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学刊》杂志社副总编辑冯金忠研究员主要从河朔藩镇研究学术史梳理、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思路以及文献史料的解读等方面做了评析。他指出,本次讲座中展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角度切入问题,其结构性的分析框架和动态演变的考察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分析路径,使得河朔藩镇研究不再局限于地域研究范畴,而是与唐代中晚期的政治、军事、民族交融等大趋势相联系,形成更具解释力的框架。
讲座进行中
与会学者围绕讲座主题展开热烈讨论,特别是对唐朝河朔藩镇问题及其所体现的历史上的胡汉关系、国家建构以及中西文化差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最后,彭丰文对本次讲座活动进行了总结。她认为,本次讲座活动通过对唐朝河朔藩镇问题的探讨,为深入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案例,这种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证基础的研究路径,对推动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期待大家以本次活动为契机,继续关注和研究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史研究的发展与创新。
部分与会人员合影